雨雪曲
虏骑三秋入,关云万里平。
雪似胡沙暗,冰如汉月明。
高阙银为阙,长城玉作城。
节旄零落尽,天子不知名。
译文
胡骑入侵已经过了三个秋季,边关的云烟在万里晴空下显得格外肃杀。
雪花像胡地的沙尘一般飞舞,冰块像汉朝的明月一样明亮。
高高的宫阙像是用银子铸造而成,长城像玉一样洁白。
然而,节旄已经零落殆尽,战士们默默无闻地守卫着边疆,天子也不知道他们的名字。
注释
节旄 jié máo
符节上装饰的牦牛尾。旄,指的是旗帜。
节旄尽落。——《汉书·李广苏建传》
详细解释
(1).旌节上所缀的牦牛尾饰物。《汉书·苏武传》:“﹝ 苏武 ﹞杖 汉 节牧羊,卧起操持,节旄尽落。”
(2).指旌节。 唐 郑愔 《塞外》诗之二:“ 子卿 犹奉使,恒向节旄看。” 宋 司马光 《赐殿前都指挥使安武军节度使郝质不允诏》:“卿以沉勇冠军,忠厚许国,内典严卫,外秉节旄,夙夜之劳,简于朕志。” 明 无名氏 《鸣凤记·鄢赵争宠》:“奉勑王朝,会向 江 南仗节旄,文武听吾调,生杀凭吾造。”
成语:节旄
发音:jié máo
基本含义:指节制、谨慎、慎重。原指古代官员在行军时,将旗帜插在节杖上,以示行军的严整。后来引申为行事谨慎、慎重。
详细解释:节旄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。节,指的是克制自己的欲望,控制自己的行为;旄,指的是旗帜,象征着军队的纪律和秩序。这个成语形象地比喻人在做事情时要谨慎、慎重,不轻率行事,遵守规矩,保持秩序。
故事起源:节旄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位官员叫陈寔。陈寔是东汉末年的名将,他在处理军务和政务时,总是非常谨慎小心。有一次,他带领军队出征,当时正值大雨倾盆,地势险要。陈寔为了保持军队的纪律,特意吩咐士兵在行军时将旗帜插在节杖上,以示行军的严整。这个举动给士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,也成为后来形成成语“节旄”的来源。
使用场景:节旄常用于形容做事情谨慎小心,不草率行事的情况。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处理问题时思虑周详,不轻易决定。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个团队或组织在工作中注重纪律和秩序。
成语结构:节旄是一个形容词短语,由两个汉字组成。
例句:
1. 他在做决定的时候总是很节旄,从不轻率行事。
2. 这个团队的工作很节旄,注重纪律和秩序。
记忆技巧: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这个成语。可以想象一个行军的队伍,旗帜高高地插在节杖上,象征着军队的纪律和秩序。这个形象可以帮助记忆成语的含义。
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:
1. 小学生:我在写作业的时候要节旄,不能草率地做题。
2. 初中生:在考试前,老师告诉我们要节旄行事,不能作弊。
3. 高中生:在选择大学专业的时候,我要节旄地考虑自己的兴趣和未来发展。
4. 大学生:在准备毕业论文时,我要节旄地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和资料。
5. 成年人:在做决定时,我会节旄地权衡利弊,不轻率地做出决定。
简析
卢照邻这首《雨雪曲》是一首边塞诗。此诗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诗中所包含的戏剧化元素,表现为自相矛盾及对立世界的混合。
诗中写冰雪将长城装扮成一个银和玉的宫殿,神仙的宫殿。然而具有嘲讽意味的是,中国的军队正覆没在这里。诗中恰当地保持了“省略战争”的手法,但长城的肃穆景象后面隐藏着征人大量死亡的残暴事件,而长城上空云层“平”展, “平”的另一意义是“平定”。“节旄零落”具有讽刺意义,“零落”一词经常与秋天树木的落叶相联系。征人们全部牺牲了,他们的旗帜像秋天的树叶一样轻柔地飘落地上,而皇帝并不知道这一切,若只看到平静景象和琼玉般关塞的读者也未观察到这一点。他们的“名”,功名,在字面上又指征人的名字,但除了不知名的死者外,整个场面空无一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