雨伞

开如轮,合如束,剪纸调膏护秋竹。日中荷叶影亭亭,雨里芭蕉声簌簌。

晴天却阴雨却晴,二天之说诚分明。但操大柄常在手,覆尽东西南北行。

创作背景

  本诗作于元顺帝至正十五年(1355),当时天下群雄鼎立,割据一方,元朝气数已尽,苟延残喘。

赏析

  在诗人笔下,伞的形态特点形象传神:

  其一是操作简单——打开如同车轮,合拢宛如束帛。

  其二是用料简便——以竹为骨,上覆油纸。

  其三是方便实用——撑着它,烈日炎炎,像是有硕大的荷叶遮挡阳光;阴雨绵绵,如同雨打芭蕉,声声悦耳。

  其四是功用奇妙——有了伞,即便是晴空万里烈日当空,也能如同阴天一样,避免太阳的暴晒;纵然是阴雨绵绵暴雨如注,也能宛如青天一样,免遭雨丝的苦楚。简单说吧,有伞是一重天,没有伞则是另一重天。

  这里,句句都在写伞,而且就是人们日常使用的伞。

  然而,细细品味,又似乎不全是写伞:

  其一,伞的开与合同某些人的是与非,好与恶,奖与罚似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。翻开历史,看看那些重权在握的权贵们,翻云覆雨的功夫不是比伞的开合还娴熟吗?

  其二,对没有伞的人而言,就得顶烈日,倍受煎熬;就须迎风雨,尝尽苦楚。这里,伞还是一般意义上的伞吗?自然的阴晴雨雪其实还是可以躲避的,社会的风雨呢,生活的冰霜呢,如何躲避?怎样度过?于是,有了对“伞”的期许,于是寻找“保护伞”成了一门绝技,于是努力靠近“伞”柄成了一种梦想。

  其三,一旦“大柄”在握,便可天马行空,“东西南北”恣意行。换言之,你不会写字,可以是书法家;胸无点墨,可以胜过大文豪;没见过牛马,可以指羊为马指马为牛;没经过战阵,可以秒杀将军……哪怕你是白痴,信口的胡话也会让万千英豪的生命止步。

  这就是萨都剌所生活的时代的现实,也是《伞》所包蕴的深深的无奈与叹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