黎明
当我还不曾起身
两眼闭着
听见了鸟鸣
听见了车声的隆隆
听见了汽笛的嘶叫
我知道
你又叩开白日的门扉了……
黎明,
为了你的到来
我愿站在山坡上,
像欢迎
从田野那边疾奔而来的少女,
向你张开两臂——
因为你,
你有她的纯真的微笑,
和那使我迷恋的草野的清芬。
我怀念那:
同着伙伴提了篾篮
到田堤上的豆棚下
采撷豆荚的美好的时刻啊——
我常进到最密的草丛中去,
让露水浸透了我的草鞋,
泥浆也溅满我的裤管,
这是自然给我的抚慰,
我将狂欢而跳跃……
我也记起
在远方的城市里
在浓雾蒙住建筑物的每个早晨,
我常爱在街上无目的地奔走,
为的是
你带给我以自由的愉悦,
和工作的热情。
但我却不愿
看见你罩上忧愁的面纱——
因我不能到田间去了,
也不能在街上奔跑——
一切都沉默着,
望着阴郁的雨滴徘徊在我的窗前
我会联想到:死亡,战争,
和人间一切的不幸……
黎明啊,
要是你知道我曾对你
有比对自己的恋人
更不敢拂逆和迫切的期待啊——
当我在那些苦难的日子,
悠长的黑夜
把我抛弃在失眠的卧榻上时,
我只会可怜地凝视着东方,
用手按住温热的胸膛里的急迫的心跳
等待着你——
我永远以坚苦的耐心,
希望在铁黑的天与地之间
会裂出一丝白线——
纵使你像故意折磨我似的延迟着,
我永不会绝望,
却只以燃烧着痛苦的嘴
问向东方:
“黎明怎不到来?”
而当我看见了你
披着火焰的外衣,
从天边来到阴暗的窗口时啊——
我像久已为饥渴哭泣得疲乏了的婴孩,
看见母亲为他解开裹住乳房的衣襟
泪眼迸出微笑,
心儿感激着,
我将带着呼唤
带着歌唱
投奔到你温煦的怀里。
一九三七年五月二十三日 晨
鉴赏
“当我还不曾起身/两眼闭着/听见了鸟鸣/听见了车声的隆隆/听见了汽笛的嘶叫/我知道/你又叩开白日的门扉了……”
诗人1937年5月23日早晨所写的《黎明》,就这样在平静之中开始了。随后,写“我”对黎明的怀念,“我”对黎明的期待,“我”扑向黎明的激动……
诗人通过“我”来写“我”与黎明的关系,以“我”对黎明的感情来讴歌黎明。整首诗写得明丽潇洒,娓娓动听,反映了当时处于黑暗之中的民众,对于黎明,对于光明的一种渴望……
艾青在《诗论》中,提出了“散文美”的问题,这在《诗论》中占有重要位置。他说:
“强调‘散文美’,就是为了把诗从矫揉造作、华而不实的风气中摆脱出来,主张以现代的日常所用的鲜活的口语,表达自己所生活的时代——赋予诗以新的生机。”
中国古典诗词中严谨的格律诗体,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,也曾出现了不少伟大诗人——充分地掌握了格律诗体的巨匠。但随着时代的推移,这种格律诗体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发展了,也不适应诗人们表达情思的需求了。到了二十世纪初期,一场白话文运动,使新的自由诗体登上了神圣的诗坛,并成为主流,而那种传统的严谨的格律诗体衰落了。
这是历史的必然。新的时代,产生了新的社会变革,产生了新的生活场景,新的生活节奏,新的心态。人们的欣赏习惯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。这就很自然地促使人们呼唤新的诗体,并喜欢上新的诗体。而旧的诗体市场越来越小了。这诗体的取向,不是什么个人所能决定的,而是历史的心态、历史的美学观决定的。
艾青曾清晰地谈到这一历史的变化,历史的选择:
“自从我们发现了韵文的虚伪,发现了韵文的人工气,发现了韵文的雕琢,我们就敌视了它;而当我们熟视了散文的不修饰的美,不需要涂抹脂粉的本色,充满了生活气息的健康,它就肉体地诱惑了我们。”
新的自由诗体,之所以为人们所接受,这里,艾青提出了新的自由诗体的一个重要素质:新的自由诗体具有“散文的不修饰的美,不需要涂抹脂粉的本色,充满了生活气息的健康。”这是附合新时代所提出的审美要求的,因而是充满了生命力的。
艾青还进一步说道:
“散文的自由性,给文学的形象以表现的便利;而那种洗炼的散文、崇高的散文、健康的或是柔美的散文之被用于诗人者,就因为它们是形象之表达的最完善的工具。”
艾青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,是充分地理解并掌握了这一新诗的“散文美”要求的。因而,在他的许多诗篇中,这种“散文美”流溢得淋漓尽致。《黎明》这首诗,“散文美”的流溢就很杰出。
我们试举例来说明,诗中有这样一段:
“我怀念那:/同着伙伴提了蔑篮/到田堤上的豆棚下/采撷豆荚的美好的时刻啊——/我常进到最密的草丛中去,/让露水浸透了我的草鞋,/泥浆也溅满我的裤管,/这是自然给我的抚慰/我将狂欢而跳跃……”
这里,诗人很自然地毫无雕琢地描绘出这样一幅生活场景:在孩提时代,当黎明到来的时候,“我”曾和小伙伴去采豆荚,“露水浸透了我的草鞋,/泥浆也溅满我的裤管,……”这充满深情、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多么动人啊,一种“散文美”,不是让人神往么?
但诗中的“散文美”,是很不容易掌握的,弄不好,就会“散文化”。一字之差,相距万里,艾青是坚决反对诗的“散文化”的。他说:“有的诗写得太拖沓、冗长、罗嗦,过分铺张、海阔天空不着边际”。怎样才能避免“散文化”呢?关键是要分清什么是散文,什么是诗,在题材选择上,在含意的思考上,在句子的运用上,都必须十分讲究。诗和散文在创作上毕竟是有很大区别的。
《黎明》这首诗在“散文美”的把握上,可谓是出类拔萃。我们再举出一段:
“而当我看见了你/披着火焰的外衣,/从天边来到阴暗的窗口时啊——/我像久已为饥渴哭泣得疲乏了的婴孩,/看见母亲为他解开裹住乳房的衣襟/泪眼迸出微笑,/心儿感激着,/我将带着呼唤/带着歌唱/投奔到你温煦的怀里。”
当“我”看到黎明来临的时候,心情万分激动。诗人在表达这种心情的时候,没有平铺直叙,更没有过分铺张。而是用了极为感人的比喻,一下子诗味浓了。“我像久已为饥渴哭泣得疲乏了的婴孩,/看见母亲为他解开裹住乳房的衣襟……”这一比喻多么精采,把“我”对黎明的渴望写得撼人心肺。
“散文美”在新诗的创作中,如果掌握得好,会收到异乎寻常的效果。这种“散文的不修饰的美,不需要涂抹脂粉的本色,充满了生活气息的健康……”就会“肉体地诱惑了我们。”我们不能不为它倾倒了。